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论文写作?

2020-03-11王树义科学网博客

  为什么自顶向下式的“卡片写作”不好使呢?

  复习一下,史蒂芬平克曾经说过: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语法结构,转换成线性字符串。("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

  你看,写作的关键,不在于最后形成的那些线性文字,而在于背后的靠山,也就是你的那张思考之网。

  这张网,你事先预定义好连接,却还没有节点。环顾一下自然界,哪里有一张网,是这么构造起来的?

  做了这么不自然的事儿之后,你就只能被动填充这些节点。

  采铜老师在最近的一则笔记里,讲述了认知隧道(cognitive tunnel)的概念:

  全部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当下那件紧急的事情上,变得特别狭窄和受限,此时容易忽略全局的信息,看不到整体。

  我觉得用这个概念,描述你在自顶向下使用卡片的时候,颇为贴切。

  它带来的,远不止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更要命的,还会抑制你的创造力,让你无法构造出真正高质量的作品。写出来的东西,由于被框定在一个很窄的活动空间里,缺乏远程联想,因此也很难让人有“眼前一亮”的幸福感觉。更多的时候,它是干瘪的。

  反之,如果你已经有了现成的卡片作为节点,穿针引线,把它们织起来。那么在你需要动用这张网的时候,便可以利用节点间的链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你的工作方向,应该是自底向上的。

  先准备好卡片。

  而卡片的来源,绝不能是摘录的资料,或者别人语言。那样体现不出你工作的价值。

  卡片,要来自你的笔记。

  卡片

  记笔记,对你来说肯定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但是,记笔记也是有误区的

  最常见的两个误区,分别是:

  零散记录;

  不分场合环境拼命记

  所谓零散记录,容易理解。例如说你在书的边角记下来一句话,说“这道题我已经会证明了,但是地方不够,就不写详细过程了”。

  多少年后,别人看到了这一段,就把它列成世纪难题。因为你没有记下来证明的过程。

  上面这段儿,我说的当然是费马。

  你遗漏的笔记,可能没有这么重要。但是想想看,有多少散落在笔记本、纸张、电子书和 word 文档里面的笔记,你恐怕永远也找不到了。

  即便找到,你大概也不知道当时说的究竟是啥。因为那寥寥几笔,过不了 3 天你就忘了含义。甚至字迹潦草的话,连写的是什么都想不起来。

  何况你再次遇见它们,兴许是 3 年以后的事儿了。

  在记笔记这事儿上,没有认真记下来的,就不能算数。

  而不分场合环境,是指另一种极端。总有人告诉你,你应该想尽办法,把所有的有价值信息,全部记录下来。于是我们会看见,在国际会议上,很多人抱着个笔记本电脑坐在下面。试图记录讲者的全部内容。敲击键盘、记录声音,还不时拿起手机拍 PPT。要不是怕人家挑理,估计就直接录像了。

  这些人,看起来真的是高效能人士。问题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么做,你真的能从心所欲,把需要记录的关键点,全都记录下来吗?

  我个人的体会是,敲了几下键盘后,就发现漏掉了好几句话。

  即便你有录音,错过了现场的交流与沟通机会,也得不偿失。

  听起来,这简直就是悖论啊!详细记录也不是,随手记录也不对,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活路当然有。

  记两遍就好了。

  第一遍,不管你是在听讲座,还是在读书,亦或是跟人家闲聊。遇到有启发的事物,都可以立即找个东西来记录。餐巾纸都可以。

  所谓“草木竹石,皆可为剑”。使用的记录介质,真的无所谓。

  关键在于,24 小时之内,你需要记录第二遍。

  这一遍,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以给别人讲题的方式,把你获得的这个见解,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

  解释一下

  用自己的语言。是因为你将来是要把它放在文章、报告或书里面。虽然将来你会进行修改、润色和调整。但是你依然应该保证,基础单元最好是你自己的话。否则将来会有被认定为抄袭剽窃的危险。

  给别人讲题的方式。这是因为,要把一个东西讲明白,你就必须搞懂它。这是用输出倒逼输入,让你深入理解一个知识点。这也恰恰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

  要简练。一则笔记如果记录内容过多,你的思维会被局限框定。况且如果笔记过长,形成的上下文就会过于具象。能和它建立链接的内容,数量上会大打折扣。

  这种第二遍笔记写好之后,做什么?

  将它们集中存放到一处。否则将来找起来不方便。

  在电脑不发达的时候,大师们对于卡片,总要找个这样的抽屉装一下。为了便于储存、检索和利用。

  在数字化的今天,你就不要给自己找这麻烦了。还是用电子版本的笔记管理工具吧。

  笔记单单是写好、存好可不够,你这不叫制作卡片,叫存档模式。

  要激活你的卡片,让这个系统为你所用,你就要主动建立链接。

  在 Evernote 里面,软件可以根据关键词频率等,自动发现笔记之间的可能关联。

  而在 Devonthink 中,系统不仅可以帮助你找到相关笔记,甚至还可以计算相关度,帮你排序。

  这些自动关联,可以在你构建笔记卡片网络的时候,给你以帮助。

  但是,你绝不能简简单单只依靠它们。因为关键词频率的相似度作为衡量指标,依然是把你框定到了一个狭窄的上下文中

  你需要做的,是将一张卡片放到卡片盒中的时候,盯着卡片盒里面已有的那些卡片。看这些卡片,和你手里这张之间,有没有关联。如果二者能够擦出智慧的火花,那么赶紧加入链接,并且说明这种链接的关系和逻辑。注意,这种关联并不一定是一对一。如果卡片盒里面,已经有若干张卡片和手里的卡片有联系,那就把这种关联都建立上。

  在目前的笔记应用里,建立这样的链接,非常省事儿。

  例如上图中蓝色的链接,就直接链到了卡片盒中已有的卡片上。点击可达。

  甚至,如果你觉得,一两句话讲不清楚,那可以干脆再做一张卡片,专门谈这个手动建立的新关联。

  当然,做这张新卡片的时候,你依然要盯着卡片盒,看是否还有添加新链接的可能性。循环往复,不断累积。

  链接绝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精。

  对每一条链接,你自己必须能够看懂它们之间的联系,否则将来依然会面临遗忘的窘境。

  假以时日,你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卡片盒里面形成了若干团簇。这些卡片之间,用链接相连。

  这样,把卡片串起来,也就足以形成段落、篇章,甚至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

  你也可以采用辅助工具,帮助你去观察这种聚簇。例如下图描述了我 Evernote 笔记的关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