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 SCI 论文有多难?

2020-04-01本站

  发表 SCI 论文有多难?,我是一个在校本科生,今年大四,专业计算机。学校表彰大会上有一个材料方面的硕士研究生获代表发言,讲到他研一和研二两年期间发表了 13 篇 SCI 论文。我的一个师兄,今年刚刚博士毕业,听导师讲这个师兄实力是好几届里面最强的,曾经到 UIUC 交换,MSRA 实习,博士期间一表了 9 篇 SCI。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发表 SCI 论文的难度因研究领域而异,某些领域比较容易做出,亦或者 SCI 论文也是参差不齐? [图片] 看了下答案都是说…

  我在美国读研时,刚上手一个project,老板让我熟悉下实验室之前师兄留下的老代码。我看着2000行的C++的project(计算型的项目,都是计算,迭代,不是用框架那种1000行都是框架代码),启动时无数flag和宏,感觉非常崩溃,这看两周也未必能看明白,光让它能够重新跑起来估计就得琢磨1周。

  这种情况,我粗略估计了一下,认为自己重新写一个也比读懂这个老的快,于是就读了下师兄之前的论文,了解下任务和方法。然后花了一周自己重新码了1000多行。

  写完后跑了下同样的数据,想确认下我的实现是正确的,但是发现结果和之前的文章里的结果不太一样。。。

  略慌,赶快仔细比对了一遍,结果发现,我的结果居然更好。。。本来以为可能是实现的问题,个例而已。但后来又跑了一批数据,发现我的结果普遍好于之前的结果。

  我也没把这个炒冷饭的project当回事,周五组会就跟老板简单汇报了下,说老代码太费劲了,我自己重新轮了个,你看结果也不错,甚至还更好点。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板一听这个,来了,说你回去分析下为啥你这个更好,你这个实现到底怎么做的,之前的实现为啥不好,过几天做个report。我就回去又读了下原论文,原来原论文虽然提到了这里可以应用方法A的可能性,但是他最后以A过于复杂无法很好应用进来为由,并未采用。最终用了另一个好实现的的方法B做的。

  而我真的就是愣把A给实现,并且成功无缝应用进来了。。。然后我又简单的做了点关于A为什么好于B的理论分析。

  我把我的这点发现在报告上给老板讲了下,老板说你这可以发篇文章了。我说我就实现了个已知方法而已,也行?老板说,也行。

  后来我就quit PhD上班去了。我都快忘了我还发过一篇论文。几年后朋友偶然提醒,我才知道我花了一周时间炒冷饭发的那个期刊也是SCI检索的。。。

  单纯数文章数量,比引用次数,算影响因子,常非常肤浅的。希望小朋友们可以更多的关注工作本身。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给小朋友们普及一下学术界文的潜规则吧。希望你们也可以文章多多,丰硕。再不济,你们也能明白论文和科研的关系,不至于单凭论文品英雄。

  //补充说明1. 四大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柳叶刀lancet,是真的屌炸天。如果谁的工作发到这了,那确实可以单凭名号就可以横着走了。大牛请和我做朋友,我们喝喝茶增进一下感情就好,学术部分我会回头自己去的。

  //补充说明2. 关于什么是SCI论文就懒得科普了,以下论文均指英文SCI论文。文献均指英文文献。虽然我也支持中华当自强,但自然科学领域的确好文章都在外刊上。另,请科研小白们不要犯搞混science和SCI这种天大的笑线. 不入流的SCI,收钱就给发的SCI,灌水造假重灾区SCI不在本回答讨论范围内。毕竟我不是教你如何忽悠外行人和骗学金。搞学术还是踏实些好。

  //补充说明4. 我不是什么牛人,但是如果想看看我的成色,欢迎去web of science和pubmed检阅。当然,都是英文的。我做科研这些年,横跨多领域和方向,还是有一些实锤论文产出的。

  一开始,我也是对有的领域好发文章,有的领域难发文章这个观点不疑。但是随着在不同领域展开工作,我意识到,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好不好发文章来比较。更不能只看影响因子。

  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发普通SCI并不困难,掌握了科研技巧,够勤奋的话,批量快速发文章也不困难。适用于所有领域。

  BOSS给力的话,肯定有自己的学术地盘,即有自己成体系的特色工作。如果你恰好碰上BOSS想做推广,那你做梦都能笑醒,idea老板基本全包,你跟着老板的基金申请书,按既定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拼命干就是了,运气好的话,巅峰不是梦想。

  如果碰上佛系BOSS,任由你放飞。起步会辛苦一些,但是后期你会成长更多。

  这时,找好研究大方向后,首先你要读文献,大量的读文献,搞清楚你这个大领域的来龙去脉,以及本领域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文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步花费的时间,后面都能省回来。

  然后盯着最新的相关文献,想如何推广和跟进,实在不行还可以专看however,想想如何改进和优化别人的体系。初期会很痛苦,一头雾水,但是习惯了后,你会发现跟风和追热点终究是不那么困难的。

  靠着这些本领,天赋强,够努力,运气好的人,一年也许可以发5,6篇文章吧。

  当然,文的绝对难度摆在那里,一年能有两篇SCI,属于优秀研究生,top 10%.

  //所以如果有谁能年均5篇文章以上,而且没有发很水的SCI,那是真的强,不论领域。

  但是,非常有追求的BOSS会你这种无脑灌水的科研行为。他们会更希望你去啃硬骨头,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于论文本身。

  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导师,他们对上述科研和论文的态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so what?

  开辟了一个领域,做了必要的圈地和推广,还不跳出来,而是继续灌水,会让他们觉得不耻。

  所以蒲院士,孙老师,士们,克隆猴五年磨一剑,才显得震撼和难能可贵。

  都说生物发文章容易,是选择灌水还是选择沉下心啃硬骨头,高下立判。是一篇cell厉害还20篇SCI厉害?

  Suzuki的偶联反应,Grubbs的烯烃复分解,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这些论文都发在哪?这些可都是诺级。

  当年我搞博士的时候,看到人家国外搞了一个把一个脉冲分成两个,放大后再合到一起的东西,于是自以为贼简单的上手搞。结果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什么相干性啊,探测啊,数据处理啊,什么锁相环自控啊什么的。差不多两年后,好不容易成功了,想写论文,导师死活不让,说数据不好,求了三四次,最后听说我毕业论文要求三篇缺的很,才同意写。写完又经历了被三个拒稿四次的尴尬经历,才发出去。

  然而,在投这篇文章的同时,因为担心毕业,需要赶紧再凑一篇,刚好那个时候哥们的项目缺人,说要不你来帮帮忙吧,到时候呢,搞出超连续谱再稳频以后,你拿去写论文吧。

  然而两个月后,我发现我做出来的脉冲比他们以前的时间上更短,在网上搜了一下,同类型激光器也没更好结果了。刚好那个时候非线性放大也很火。于是跟导师申请写论文。导师这次二话不说就让去写了。但是,当时所有人都觉着这么简单个结果,随便凑一篇得了。于是从最好期刊投起,第一次被拒了,退而求其次,投了个二区,当时已经做好投三区甚至EI的打算了,没想到,二区居然直接接受了。连小修都没给直接接收了!!所以当时直接就醉了……

  所以你说文有多难,第一个很有意义的很复杂的东西用了很久才解决的问题,最后被各种拒稿,经历了一年时间才发表。那么文难么?我换了个领域,两个月时间轻轻松松发一篇二区,从开始做实验到论文发表仅半年时间。

  D形光纤出来后,倏逝波锁模一篇拓扑绝缘体出来后,拓扑绝缘体锁模一篇黑磷出来后,黑磷锁模一篇硫化物出来,硫化物锁模一篇现在羧基石墨烯出来了,锁模又是一篇。所以别人毕业的时候七八篇SCI我只有三篇

  第一篇花了大概两年时间,中间拒稿一次。拒稿意见是编辑作出的,但是当时三个审稿专家都觉得这个idea非常的Interesting的,不过工作量显得比较小,因为我当时只算了一维的问题。所以我比较厚脸皮地向编辑提出了意见,认为既然专家认为这个想法比较的有意思,问题在于工作量比较小的话,就不应该是拒稿,而应该是大修。当时主编接受了我的,让我重新做二维的结果之后重新投一次,因为第一次的审稿流程已经结束了不能更改。增加二维的结果之后,重新,换了一个编辑,又大修四次,最后才录用。大修的主要意见是认为我的算法相对于前人没有明显的改进,只做到了内存消耗降低了20~30%左右、CPU计算时间的加速比1.8倍左右的程度。在评审专家的要求下,仔细去查找了加速比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做到了大概一个五倍左右加速比,内存消耗经过仔细的程序设计降低40%左右。最终才录用了。

  第二篇文章的录用相对来说,就比较顺利一些。因为我最开始的结果就已经达到了将计算时间减小了一个量级的效果,就是原来需要20秒左右的话,我的算法只需要两三秒钟。然后经过大修两次之后录用。只花了大概十个月左右的时间。

  我昨天为一个journal审稿无意中发现这个journal提供的pdf会显示用户时上传的原始文件的文件名。我审稿的这篇paper的原始文件名是:本小姐的SCI哈哈哈.pdf (类似名,已打码)

  不请自来。SCI档次也很多,从影响因子不到1的边缘期刊,到赫赫有名的CNS,发文难度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近些年我刚好审过几种不同档次的SCI论文,就从一个reviewer的角度说说发文有多难吧。

  入门级SCI,代表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IF 2.2)。

  我心中的入门级SCI影响因子一般是1-2左右的,同时领域比较窄,偏重应用,基础研究较少。这一类我审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啦。一般这类文章我心里就预期不会太高,不指望能看到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发现,所以对工作的novelty其实要求不高。比如你可以只研究如何改进一种常见高材料的机械性质。但同时这类期刊又是正八经的SCI,所以发出来总要对得起读者吧。于是这类期刊文章我在审的时候会首先看结果的原创性。文章中的数据和分析必须是首次发布的,重复利用数据的肯定是见一个拒一个。另外,文章中不能有重大错误,核心的概念和公式一定要写对写清。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不是当然的吗,但根据我的经验还真未必。我审过不少国内重点实验室送来的文章,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作者都没搞清,比如把一类特定polymer的性质当成所有polymer的共性,最后被拒掉,十分可惜。但总的来说,这一类SCI期刊还是比较好中的,原因就是工作量的比重大于创新性的比重。我认为一个平均资质的博士生在一个正规实验室学习5年应该都可以产出1、2篇。

  这一级别的期刊已经是业界广泛认可的了。比如这个我经常审的,已经是中科院一区垫底了。投中这种可以在简历上加分不少,同时不少学校也会提供励。相应的,我在审稿时也会对文章有比较高的要求。首先就是novelty,具体来说文章里的内容别人不能做过,你自己也不能做过。有一些大佬的文章来了,一看和之前做过的很相似,也是一样拒掉。所以说这类文章的reference我是会挑着看的,而且还会翻作者的简历,看有没有相似的研究。过了这一关接下来就是实验方法和数据了。相比之前一档这一档对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程度要求更高了,数据采集或分析有误都可能是致命的。而且一般这类期刊开始编辑都会提供一个参考的通过率,所以reviewer是会有意识不太好的文章的。总结来说这一档SCI需要一定的新颖度,同时要科学严谨,这就要求作者的选题正确同时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我认为博士阶段发至少一篇这类文章是一个合格985博士的试金石。

  这一级别一般在中科院分区中大类小类都稳居一区,是申请各种头衔的必备武器,往往也是教授们的代表作。从这里开始,文章就不能仅仅是新颖,还要精彩了。除了要达到之前说过的要求外,我在审稿时最常问的问题就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哪里?如果不能在文章中找到明确答案,通常我是会拒掉或转投的。同时,这类文章数据不但要准确无误,质量还要高,作图还要美观,需要大量时间投入。总结来说,这档文章是一般教授也要打点十二分面对的,难度相当高。

  水平所限这类期刊就没审过了,只被审过。窃以为IF 25以上才有资格算作这类当中的一员。评审的标准是什么呢?每个期刊可能都有所不同,但是我觉得做到一点肯定能过,那就是让reviewer拍着大腿说:“哦,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解决啊!”对于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这类文章都将是呕心沥血之作。很多业界大佬可能毕生都没发过这些文章,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所研究方向永远无法让人拍案叫绝。

  以上结论仅从个人经验出发,但是还是能代表一些普遍趋势的。从编辑部反馈的意见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和其他reviewer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很少出现一个吹彩虹屁一个死也不给过的情况。所以请看到这里的小可爱给我点点赞,说不定下次文章过的更快:)

  写SCI这种事情,我觉得和开始导师的指导脱不开关系。我和我师兄考研的成绩差不多,但是他跟着一个小导师,手把手的被指导,两年期间,挂名的,自己写论文3-4篇,直接达到博士毕业标准。顺着这股劲,一直到博士毕业,SCI已经有4篇了,EI和专利数不过来。

  反观我这种被大导师带着的亲学生,一直处于放养状态,中间还改了个方向。我从博二开始写的SCI,经历了翻译————退修——被拒——换期刊投——退修——润色修改——接收录一系列过程,大概2年多的时间论文才被接受。

  我看过我师兄的论文,也对比过我自己的论文,从一开始是想做出些,到后来慢慢变成了成天琢磨哪个点可以写一篇SCI,是不是还能拆。并且有些水SCI,我觉得还不如EI写的好。因此,在我博士阶段的尾声,我一直在质疑这些论文的意义,纵然你有十多篇SCI,你文笔犀利,总结到位,但是你的SCI真的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有意义么?

  如果对每年获得国的学生进行分析,会发现被小导师带着的学生占比例远大于我们这种放养的学生。所以,如果你是纯粹的为了出论文,

  因为大家都偏向于找大牛当导师的时候,小导师能招到一个学生已经如获至宝了。这样子,他会手把手的指导你论文,他会亲自写论文,而且你是他仅有的学生,他的SCI挂不挂你?当你毕业的时候,SCI有了,并且鉴于在牛人的大课题组和小导师的关系,大老板利用他的资源给你介绍个工作,也不是多大的问题。这样子,会让你的博士生涯轻松不少···

  评论区有位师兄谈到了选导师的问题,不同意我的观点,一定要选平台高的学校,人品好的导师。这一点我举双手双脚赞同!我们之前也调侃说,在中国读博就是一场“赌博”啊,因为导师的影响太大了。此外,我还选的导师最好能认真负责,给多发补助,年终假期稍微长一点。

  好了,有没有到一种“何不食肉糜”坐而论道,形而上学的感觉?感觉就像赵本山那个把大象三步放入冰箱的段子。就像给一个溺水的人说,你上岸不就死不了么?

  平台高低自有,不再多说。怎么选择一个人品好的导师呢?除非那种真的臭名昭著的,一个刚考完研的本科生,是能有多大的可能性深入了解到要报考的导师的人品?找到导师下面的学生,人家会有多大的可能性告诉你“我导师的人品不好”?如果有好的办法,也请提出来让以后的学生们都能找到一个好的导师。这样子,之前西安那个博士被导师逼死的悲剧也就不会再重演了。

  ),有些导师有评论,大家可以看下。祝大家都能找到一个好的导师,并且积极产出对社会有益的!

  发SCI,个人总结,不能光靠纯学术,里面也有经验和技巧。这年头,哪都有自己的门道。恩,我就擅长钻,抄近道,专找软的柿子捏……

  比如,我计算机系的,SCI也好,北核等等也好,都有好投和不好投的,仔细看看学校或者单位的要求,什么,要发什么级别,踩在线上就行了。但你要想证明自个实力,那你就挑战的权威期刊,我在这祝福你。

  我的战略,认真写一篇,先投SCI,如果不中,换CSSCI,再不中,北核,再不行,我就投20篇普刊,加起来也够了╮(╯▽╰)╭

  被拒是正常的,谈个女友还经常被拒,哪那么容易就让你上啊!但你要分析原因啊,一般拒稿都会回复给你被拒的原因,你就改呗,改好了再投。按照拒掉的意见大修之后再的话,仍旧会送到原来的reviewer手里,这样你过稿的机会就更大。脸皮厚点,多改几次,没啥丢人的。有的人轴,认为自己的某段话,或者某个图标很高大上,舍不得删,你自己琢磨,你是为了发表啊还是为了审美啊?!

  翻阅文献,查遍数据,点灯熬油的写完了一篇,自己觉得老兴奋了,睡不着觉,认为必中!能亮瞎reviewer的*眼! 结果悲剧了,被骂的狗血淋头,夹着尾巴躺床上哭湿了枕头……

  目标太高,摔的就惨。实际上,被拒都是正常的。可能你的论点别人已经论述过了,很少存在你发现了一个新的论点,或新的iead,别人没有涉及到。因此要看待自己做出的,在文章中不要总强调自己做得多么多么好,要谦虚谨慎一点。审稿的老师,都是同行业的精英,肯定会挑剔的看你的文章。不过,你自己也扪心自问下,你专业领域的文献都读过几篇,你的数据都靠得住吗?

  说粗点是新意,说简单点,就是要有创新,要跟别人不一样。如果你的论文,只是写清楚了如何发现问题,准备实验,实验过程,这跟流水账一样,你认为自己能过吗?

  印象有个主编曾说过:发表论文的实质是比较,比较你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在比较中才能进步。这就需要你多看,多读,吸取别人的经验,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高质量的输出。

  就比如,你通过多方打听知道这个妹子缺少父爱,那你就跟她说,我要像疼爱一个女儿一样去珍惜你!

  对于reviewer提出的问题,要认真研究,耐心查找资料。我见过有的同学根本没仔细分析,就彪呼呼的给审稿人回复,话说的也比较直,结果当然是沉了。

  reviewer到了这个,不说他有学术能力有多高,起码他有一套客观的审稿流程,回复的问题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严谨的回复,也需要你严谨的对待。

  来来回回的,可能跟reviewer有多次交流,有的时候审稿人措辞比较激烈,甚至有些不耐烦,没关系,你认真对待他说的每个问题。阐述你的看法,和他交流,有理不怕辩嘛!

  如果确实是他的错误,你可以直接指出来,并阐述自己的理解。不要一直唯唯诺诺,也告诉他你是严谨的,不是随便谁都能捏两下的,尊重都是相互的。

  以上所说的,都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需要自己多经历,多摸索,总结经验,至于一些论文写作的问题,图标啊,公式啊,大家可以看看其他的回答,很详细,我就别啰嗦了

  最后,再聊几句,当你把目光聚焦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能量是巨大的,但也会忽视身边的人,你的同学,老师,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总是在默默的支持你,鼓励你,让你心的投入进去。当你完成的时候,记得多想想他们,多陪陪他们。

  发表论文实在就是比较论文,都有人这个期刊,为什么期刊编辑,为什么录用你的文章,不用别人的文章,如果可以回到好这个问题,说明差不多可以发表了。

  1、为什么我这个论文可以发表到这个期刊,和已经发表到这个期刊的论文也什么区别。

  ,想出来的然后去,我们写的方法都是针对一部分的,不是全部的。自己需要针对符合自己的方法,去之后,就会收到审稿人的修改意见,然后拿一个本子去接下来,哪里写的不好,然后反复来之,这样会让你的想作水平大幅度提升。为什么有进步就差不多可以发表的论文呢,因为他们的经验读,他们也是在不断中间进步的。实践是检验线、有数据之后,不用急于去写实验数据。首先吧数据汇总进行分析,然后在这份文章里面,我想说明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我的结论是什么,我希望读者记住什么。很多论文就是我做了什么实验,发现什么发现,得到什么规律,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太平淡了。

  3、一份好的论文,审稿人看了论文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疑问,比如,干什么事情都是要目的的,做实验也是,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得到什么信息,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不用别的实验,这个实验为什么是最优的实验,用别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样的效果。这些东西在文章里面体现出来,审稿人读者就不会也疑问。

  4、论文需要有完整性,一个论文有理论,有实验,结论。这个基本性质论文都有。比如有一个东西,你用到a,然后用到b,然后用到c。这样无非说明这个东西,可以在很多东西使用。但是完整性就不好了。冲淡你自己的主题。

  5、理论深度,很多论文的理论分析,都是引用,推测,没有设计自己的一套实验去证明 自己文章里面的理论。还有就是验证,没有深度,比如催化论文,都是加入什么东西,提高催化效率,但是没有说因为什么提高催化效率了。他的反应机理是什么。

  6、确定文章的卖点,推荐阅读: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有的文章没没有创新点,就是吧别人的数据汇总分析,得到什么规律,也可以发表。确定卖点是什么比如机理研究,催化效率,新技术涂层。如果卖点搞错了,论文就发表出不来。还有实验数据,只要最需要的,最重要的。不用最漂亮的数据,要的赶紧数据漂亮,然后加在文章里面,感觉做的很好,确实不然,那些会冲淡自己的主题。

  我在国内的时候,感觉SCI就是一个标杆,听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说到谁谁谁发了SCI就觉得很厉害。那个时候毕竟只是本科,还不具备客观评价和认识一件工作质量高低的能力,所以自然被这些牵着鼻子走。在大四的时候,学习到了一些的名字。知道了哪些在哪些上发表才叫作厉害。随后,和诸位看官一样,听说了许多10+ SCI论文的硕士生,博士生。并觉得发表SCI才是我的目标,其他并不在乎。

  当我后来出国了之后,便发现这里没有人谈SCI这个概念。甚至有一次吃饭时我的导师讲到一个自己文章影响因子的人时对这个行为评价说学术界很看不起这种人。一开始我没懂,因为国内不是很多老师都这样吗?还有什么自引不计的特别加注。我不记得自己上一次提到SCI这个词是什么时候了。在这边我自己唯一的就是我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工具,别人开发的分析方法,我怎么去使用去解决我自己的问题,然后与此同时把我心里想到的idea都试一试,如果成功就写成paper发表。可以说,题主的问题我出了国便再也没有想过。

  。我还看到这里有名的组经常发一些不是SCI和EI的会议,只因为这个会议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专注此方向的会议,而且有很多工业界的人士参加。

  这里的老师在乎的是自己在学术圈的影响力,而国内的老师在乎的是能不能让领导们满意。领导自然会对老师有各种指标,比如SCI,或者EI,并且要把继续分区。简而言之,国外学校在管理方面充分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国内的作风是在怀疑老师吃白饭,所以要狠狠找几个指标督促老师,这个很有中国从上到下的特色。

  发表SCI文章在国外难度比国内小很多,因为导师的选题和机构的名声的原因,导师也比较自信,同时reputation摆在那里,老师定的题目只要文章不犯错,老师觉得可以发出去了,就不会拒。

  发表SCI文章的数目随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领域不同方向也千差万别。切不可以此去评价一个

  人的能力大小。只能大约估计,但要小心。我觉得唯一可以评价的是一个人的学术人品:看这个人写的文章是否逻辑严密客观,而不是出现了浑水摸鱼的现象。基本上以此标准筛选了一部分文章,所以从是否以第一作者发过出发,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但不是全部。我见过一些很有名的学者对文章质量要求大于文章数目,而且是瞄准领域内的痛点问题,让人读了文章获益匪浅。甚至博士期间只有一篇所谓的SCI,但是这些都不影响他拿到了UIUC的faculty且已TENURED。

  ====================================================================

  最后一点私活,在现在博二的阶段,我自己比较关心自己的工作能否对领域内的痛点问题做出贡献和深刻理解。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领域里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我平时放松的方式是学习和阅读非目前我做的方向但是一部分相关领域里人的工作。我也希望大家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SCI是否有意义也和领域有关啊. 你师兄CS方向的. 而CS主要发会议. SCI都不收录会议啊. 所以就算想要一个大概评估, 看SCI也不是很好的方式.

  说实话,发表SCI论文的程很漫长,在这里将我个人的真实经历总结一下,希望对即将发表SCI论文的同学们有所和帮助,祝大家在发表SCI的道上一切顺利。

  对我来说,发表SCI论文最难的不是idea、数据和结论,而是把这些整合成一篇内容规范格式工整,语言流畅的文章。发SCI论文,最人的其实是语言功底(文字力+英语功底)!

  还有,对于有点症的人来说,把那些个图啊表啊格式啊整理成完美和谐的状态真是要耗费好多精力。

  一句一句写着论文,一个一个改着图的时候,有时真的挺不耐烦的:对着自己早已把前因后果烂熟于心的科学问题,实在是打不起兴趣来。还有那么多新奇的idea、未知的科学问题等着去探索,而我却必须在这里修语言、练改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