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出基因研究论文网友一看就觉得有猫腻评委难道看不出

2020-07-19本站

  小学生写出基因研究论文网友一看就觉得有猫腻评委难道看不出,7月16日下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发出通报称,《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违反了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并收回奖牌和证书。

  此前一天,也就是7月15日晚间,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已经就“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事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情况通报,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销该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与之同时,该获奖小学生陈某某家长对外发布一封公开信致歉,对该事件来龙去脉给予说明回复,表示自己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尤其是家长的“过度参与”之说,显得十分苍白,根本就没有任何说服力。有网友忍不住调侃“第一次对过度参与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将“造假”偷换概念,说成“过度参与”,与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哑然失笑。

  群情激愤的网友们不依不饶地继续追问:这样就结束了吗?撤回就完了?不追究相关责任的?评的时候怎么评的?那时候怎么没发现问题?

  陈同学的参赛项目全称是《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C10orf67是什么东东?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串符号都会冒出大大的问号。

  但就是这样一位一开始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的六年级小学生,在短时间内登堂入室研究生物医学,并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先后获评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作为985的本科理工科化学系毕业生,表示真的很深奥,居然看不懂,服了!”“博士已经哭晕在厕所”……

  知名医学媒体账号“丁香园”甚至如是评论:“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是不是造假,相信所有相关人员心里都清清楚楚的,这种明显有猫腻的“科研成果”是如何一路绿灯、通过层层评审的?

  新华社记者查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年获奖名单发现,“神童”获奖并非个例推荐阅读:催稿信。类似的“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一些获奖作品的水平之高,令人难以置信。

  比如,有两名小学生凭借《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项目获得小学组三等奖。该项目简介中称,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

  而据新京报7月15日报道证实,这两名参赛学生当时分别就读武汉一家小学的三年级和五年级。

  作为我国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青创赛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为了防止造假,大赛有完整严密的评审规则。奖项的评审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审规则强调必须由参赛者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并明确要求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参赛者本人构思、完成;不仅要求参赛学生做项目时要拍照留痕、留存资料,还在各级比赛中设置了封闭式的答辩环节。

  据调查,云南省科协邀请的评审专家大多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从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资历来看,要甄别出参赛者是否作假、是独立研究还是借他人力量,应该非常简单。

  对于一些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知识能力范围的参赛作品,普通网友一看就能感到不正常,资深的评审专家为何就没能发现?评委们是不是应该出来亮个相,走两步?

  云南的赛事组织方没有正面回答,仅称“我们也提倡高校院所对青少年进行支持,大手拉小手,会对青少年有所启发”。

  唱戏作弊的是家长,但“导演”却可能是赛事的主办方。如果严格执行规定,这些“高大上”的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会一再出现吗?

  有网友评论称,你们都只关注了这个实验是不是这个小孩子做的,实际上估计大赛评委也知道不是小孩子做的,所以才只给了三等奖。这究竟是家长“通关”得力?还是在背后已经形成这样的利益链?抑或是为了赛事的“繁荣”,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陈同学的父亲在致歉信最后表示,“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为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亲,我虚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与批评,也真诚地恳求广大网友和媒体给予宽容和谅解。”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研究员父亲,是不是还在埋怨被“好事者”曝光?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即便现在没出事,总有一天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退一步讲,就算一直相安无事,也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就没啥负面影响了。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努力所得,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怎样的种子?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跳出个案,此事对本身就很敏感的教育公平所产生的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更让人寒心。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门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这种严肃的顶尖赛事,因为能给孩子的升学提供一定的“助力”,某些家长就千方百计地动手脚。

  即便教育部已经印发意见,明确从今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正式取消,青创赛已经不能为高考加分,但因为获大奖能为孩子的档案“增色”等原因,很多家长依然热衷其中。

  可怜天下父母心。竭尽全力为了孩子,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这样的“操作”,却会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和中国青少年科研环境,甚至会让类似的“权威比赛”都蒙受公众质疑。这样的后果,可曾想过?谁能承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青创赛的前身“全国青少年科学作品展览”曾有这样一句口号。41年过去了,青创赛也已经举办的34届,比赛变味了吗?初心还在吗?

  多名曾参与此赛事的人士报料称,参赛的部分科研项目存在造假,很多科研课题和实验难度已到达硕士、博士水平,不是忙于学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以至于有评论称,如果这些“天才”确实存在,未来10年的诺贝尔奖项都可能要被中国包揽。

  个案就已经令人出离愤怒,如果“神童”比比皆是,情何以堪?能否借此机会深入彻查,还青创赛以本来面目?

  这不仅直接关乎公平底线,更关系到整个科研环境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绝不能点到为止,发一则撤销通报就算了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