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法在观察性研究中的应用

2020-03-09曾琳,赵一鸣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

  盲法在观察性研究中的应用。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的title常常会看到双盲、三盲,这些看起来高(hu)大(you)上(ren)的提法。介绍过盲法的概念,双盲、三盲到底盲谁,以及盲法的使用等。那么问题来了,盲法是不是只能应用在RCT里呢?答案显然否定的。在RCT研究中强调盲法的使用多数是针对干预因素设盲,也就是不让受试者、研究的实施者或结果的评价者知道研究对象到底接受了什么干预。在观察性研究中我们的干预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设盲呢?

  前两周无意间打开一份精品购物指南,发现时尚界人士竟然也用起“盲法”这个工具。其中有一篇长文是采用盲法设计,比较各种化妆品的效果。也就是让评价化妆品效果的人并不知道比较的化妆品的品牌,从使用体验等各个维度对这个化妆品进行评价,最终评出最好的是什么牌子的化妆品。大家是不是觉得采用盲法设计以后结论的可靠性大大提升?其实我们的临床研究也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临床医学中由于没有客观的评估指标,大量疾病的诊断、疾病进展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主要靠医生的主观评价。主观评价受或多或少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或者说,主观评价常常是带着一些偏倚的,这种偏倚往往受评价者的某种倾向所影响。

  再举个例子,比如进行一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在询问研究对象既往暴露的时候,调查员倾向性的觉得吃冰激凌可能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那么他们对研究中的病例组(高血压组)可能会问得更细致、更深入,甚至会诱导性的问你过去爱吃冰激凌吧这类问题。而对照组则照着调查表的问题念就好。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员的这个倾向很可能就影响了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就是,即使真实情况是吃冰激凌和高血压的发生无关,但是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会得到吃冰激凌是高血压发生危险因素的结论。

  看了上面的两个例子大家知道在观察性研究中,我们常常会对暴露的调查者和结果的评价者设盲,来提高研究的质量。熟悉循证医学的读者肯定在观察性研究的质量评估工具中看到过是否对结局评价者设盲,或者是否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访谈者设盲这些条目。说明盲与不盲暴露的调查者和结果的评价者对研究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其实对暴露的调查者或者结局的评价者设盲就是希望他们能处于中立的位置,能更客观的对暴露和结局进行评估,减少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倚。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应平等对待病例组和对照组,在队列研究中平等对待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其中平等对待这个概念的延伸。在观察性研究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考虑在研究过程中是否需要设盲,是否可能设盲,如何设盲,可以从研究开始时就提升整个研究的质量,提高研究的水平,获得更为可靠的研究结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搜索

图文推荐